Cu、Co、Mn金属氧化物等级孔块体材料的合成:“升级版”溶胶-凝胶伴随相分离法 | NSR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科学杂志社 Author 《国家科学评论》
日本京都大学Nakanishi团队改进“溶胶-凝胶伴随相分离法”,以CuBr2、CoBr2、MnBr2为前驱体分别制备出了氧化铜、氧化钴、氧化锰的等级孔块体材料,其多孔结构可调,且在热处理中稳定。相关成果发表于《国家科学评论》(National Science Review, NSR)。
溶胶-凝胶伴随相分离法(sol–gel process accompanied by phase separation;spinodal decomposition)是一种无模板制备等级孔块体材料的方法:通过控制前驱体组成和合成条件,使混合体系在溶胶—凝胶的过程中进入不稳定的相分离状态。在相分离发生之后,两相的结构会不断地粗化(如下图)。通过其中一相的凝胶“锁定”其微观结果,然后通过干燥去除流动的另一相,则可以得到大孔结构。其中,改变两相的体积分数或凝胶的时间点,可以得到具有不同尺寸的大孔结构。
相分离过程的微观结构演化 (From wikipedia “spinodal decomposition”)
由该法得到的多孔材料具备尺寸均匀、相互连接的大孔,其孔径在几百纳米到几十微米范围内可调。同时,由于大孔骨架是由均匀的纳米颗粒构成的,因此这些颗粒之间的间隙又形成了孔径分布较窄的介孔。
此前,用该方法合成低价态金属氧化物的多孔材料是比较困难的。一方面,由于低价态金属离子的电负性较低,其水解和聚合过程反应过快,导致最后得到的是沉淀的而不是均匀的凝胶。另一方面,使用多羟基有机物虽然可以防止沉淀、促进凝胶,但在后期的有氧热处理中,这样得到的多孔结构常常会发生坍塌。
为了解决上述的难题,日本京都大学的Nakanishi团队通过金属盐与环氧化物的不完全反应生成溴代金属醇盐,引入金属-溴键,从而改变金属-氧周围的电子云密度,进而控制其在水解和聚合时的反应速度,最终在不使用有机物作为凝胶辅助的前提下,以MnBr2,CoBr2,CuBr2为前驱体分别制备出了氧化铜,氧化钴,氧化锰的块状凝胶。
在此基础上,该团队采用双高分子策略来诱发相分离,分别以这三种氧化物为例证明,以Flory-Huggins方程为理论基础,通过调整高分子的浓度、分子量,以及盐酸水溶液的量,可以控制大孔的形貌。此外,通过研究这些因素对于介孔尺寸的影响,作者认为,在双高分子策略下,大孔和介孔的孔径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可调。
氧化铜体系:(a-g) 不同PVP和PEO浓度下得到的多孔结构的SEM照片;Scale bar: 10 μm。(h) 不同PVP和PEO浓度下得到的结构。(i) 不同PVP浓度下得到的样品的孔径分布。
而且,经过后续的空气热处理过程,可以得到结晶的氧化物材料,且其中的大孔结构虽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收缩,但没有坍塌。
从上到下分别为:热处理前、后的SEM照片,以及热处理之后的XRD图谱。从左到右分别为氧化铜体系、氧化钴体系、氧化锰体系。
该研究克服了低价金属离子凝胶的困难,填补了用溶胶-凝胶伴随相分离法合成低价金属氧化物等级孔块体材料的空白。
文章信息:[点击阅读原文]
Hierarchically porous monoliths based on low-valence transition metal (Cu, Co, Mn) oxides: gela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
https://doi.org/10.1093/nsr/nwaa103